在今夏齐鲁大地的金色麦浪里,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山东省气象局2025年小麦精细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结果出炉——接受“全响应”精细气象服务的地块,较传统“常规响应”地块小麦亩均增产70.4斤,平均气象服务贡献率达9.1%。
这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气象服务驱动农业“增产、降本、增效”叠加效应的生动实证。
为确保试验客观严谨,山东省气象局与省农业农村厅科学制定了覆盖试验全链条的方案。在淄博、泰安、聊城、菏泽等4个市精心挑选的9组试验田块,前期管理严格一致,每组均设置“全响应”与“常规响应”对照。“全响应”地块严格按照气象服务进行田间管理;“常规响应”地块由生产主体自行开展田间管理。
自今年2月中旬开始,全省气象部门针对小麦返青、起身、拔节等8个生育期及夏收进程,开展关键生育期观测、长势动态监测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记录各项农事活动。同时,利用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卫星遥感监测等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和验证,提供包括农情、墒情、灾情的监测到预报预警及春管、夏收专题服务的全链条支撑。
精细气象服务的价值,在一次次与天气的“赛跑”和“博弈”中充分体现。
今年3月1日至4日,山东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利于各地农田增墒。全省气象部门提前3天至5天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并给出“暂缓灌溉”提示。“全响应”地块农户依据指导未开展灌溉,较“常规响应”地块平均每亩节省灌溉费用40元至60元。
针对5月19日到20日高温天气过程,气象部门提前3天至5天发布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全响应”地块农户采取灌溉或“一喷三防”等措施,而“常规响应”地块由于墒情偏差,“一喷三防”预防效果欠佳。据田间观测显示,“全响应”地块小麦千粒重较“常规响应”地块增加0.2%至2.9%。
气象服务贯穿小麦生长的多个重要关口:精准预报拔节期降温,灌溉保墒、提前防冻获“双赢”;锁定病虫害高发期,精准服务防控作业;紧盯天气变化,开展夏收专题气象服务。
经联合测算,9组精细气象服务“全响应”地块较“常规响应”地块,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穗粒数平均增加1.4粒,千粒重平均增加1.4克。其中,淄博市中低产田产量增加最多,为129.4斤/亩,每亩增收92.7元,气象服务贡献率为10.5%;泰安市中低产田产量增加100斤/亩,每亩增收85元,气象服务贡献率达16.7%;淄博市超高产田产量增加22斤/亩,每亩增收21.6元,气象服务贡献率为1.5%。
试验结果得到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的充分认可。专家认为,试验量化评估了精准气象服务对小麦生产节本增效、防灾减损及农户增收的贡献率,为农业气象服务模式的“迭代优化”和“服务附加值”提升提供了依据,同时验证了气象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御体系中具有显著的先导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产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作者:张嫣然 蔡鹏 责任编辑:张林)股票独立帐户配资炒股
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